常以为语文是一种表达和理解,而作文作为一种表达方式,在语文中的地位显而易见。初读民国小学生的作文,觉得微风至,心亦爽朗。大多数作者行文简练,却把民国童年间的性情展露无遗。而这种真性情,在今日来看是别有风味。
叶景阳
引其中一文,以村景为题,全文如下:
《村景》王锦元
我家住在茅村的东南角上,大门前是一个池塘,三面有水田,一面是旱地。春季里,天气温和,我和邻家的小孩,一起在池塘旁边玩耍。那里的鱼多极了,池水澄清,水底的游鱼,我们看得明明白白。还有数十棵小藕,那圆形的荷叶,浮在水面上,摇摇摆摆。岸上的人物,映在水中很清楚。
仲春以后的风景,越来越美。田里的农人,他们拿了一把青秧,一棵一棵地插着,嘴里还唱着好听的歌儿;牛车上的孩子,等牛懒着拉车时,用鞭子去打。堤边有青青的垂柳,有小小的石山,有绿草红花铺在地上:这便是春季的美景。
夏季里,天气热了,红色的早旭,从树林里发出强烈的光来,照在花草密生的小石山上,好像替它着了一层颜色;池塘里更有红色的荷花,碧青的荷叶。雨后的阳光,照着荷叶上的水珠,亮灿灿的好像珍珠。我想,若是把这个美景给画出来,不是快活吗?可惜我没有画师的本领。
秋冬季里,天气寒冷,鸟雀冻得无处躲闪;树叶落完,剩了光秃的枝条。下雪的时候,处处像铺着白银一般。村前有数十棵大柳树,上面的白雪有一寸多厚,真是好看极了。
此篇使我想起两位作家。
一是日本的清少纳言,著《枕草子》。此集第一篇就是写四季,后人把第一篇单独命名为《四时的情趣》。全文不过四百字,引描写夏季这一段:“夏天是夜里最好。有月亮的时候,不必说了,就是暗夜里,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,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,也是很有趣味的。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。”相同的是,该学生也描写季节,与这篇随笔的韵味如此相似。不知该生有没看过此类随笔,已感到他全凭直觉托出内心的感受。此心思细腻,行文是“步履轻盈”,读完仿佛路过村景,虽不再回头,又在心里留下了作者轻描淡写的景致。既可贵,又可爱。
二是汪曾祺。文中提到“春季里,天气温和,我和邻家的小孩,一起在池塘旁边玩耍。那里的鱼多极了,池水澄清,水底的游鱼,我们看得明明白白。”平淡又质朴,读至此处,内心仿佛回响着春季孩童在池边玩耍清亮的嬉戏声。像极了汪曾祺笔下的人性美。
虽然是孩童时期,心智任然不够成熟,却把春夏秋冬的景致厘清一个遍。琢磨它们是怎么样的,哪里是极好的,而我的看法是如何如何的。一一道来,如“我想,若是把这个美景给画出来,不是快活吗?可惜我没有画师的本领。”可见学生感受到美,想分享美,有表达的欲望,也有努力表达的痕迹。经过这种心思,经过这种琢磨,写下的文章,是引人入胜的。
我未教过语文,多为好奇学生写些什么。有机会总会翻翻,看看。有孩子积累词句多的,多以辞藻堆砌议论一个他也不感兴趣的事物。有孩子词句较贫乏的,则行文难免拙劣,难把文写的饱满。不乏立意高远的,也不乏立意深刻的。高远、深刻的背后,我迫切看见他们背后的情感和体验。而这本民国的小学生作文集不妨是个参考。多数文章,形散神不散,有随笔意,有札记意,也有散文意。其可贵的,不是表达的技艺多么精湛,也不是行文多么老练得当。而是小学生已尽力用应有的表达水准,恰当的表达了他们内心实实在在的情绪。
我坚信,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,与关注现实的自我,关注当下的环境,发现周边的美是相通的。这也与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密切相关。这令我感到,当下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,有很大的潜力。如平日,孩子能多抓住现代的美,有表达的欲望,真实地表达出来,老师批改时,想必也是赏心悦目的。
以上,是我看《民国小学生作文》的一点感受。